詩篇 97 : 11 散布亮光是為義人.預備喜樂、是為正直人。
約伯記 12 : 13 在神有智慧和能力.他有謀略和知識。
1 耶和華作王!願地快樂!願眾海島歡喜!
2 密雲和幽暗在他的四圍;公義和公平是他寶座的根基。
3 有烈火在他前頭行,燒滅他四圍的敵人。
4 他的閃電光照世界,大地看見便震動。
5 諸山見耶和華的面,就是全地之主的面,便消化如蠟。
6 諸天表明他的公義;萬民看見他的榮耀。
7 願一切事奉雕刻的偶像、靠虛無之神自誇的,都蒙羞愧。萬神哪,你們都當拜他。
8 耶和華啊,錫安聽見你的判斷就歡喜;猶大的城邑(原文作女子)也都快樂。
9 因為你——耶和華至高,超乎全地;你被尊崇,遠超萬神之上。
10 你們愛耶和華的,都當恨惡罪惡;他保護聖民的性命,搭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。
11 散布亮光是為義人;預備喜樂是為正直人。
12 你們義人當靠耶和華歡喜,稱謝他可記念的聖名。
1 約伯回答說:
2 「你們真是子民哪,你們死亡,智慧也就滅沒了。
3 但我也有聰明,與你們一樣,並非不及你們。你們所說的,誰不知道呢?
4 我這求告神、蒙他應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譏笑的;公義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譏笑。
5 安逸的人心裡藐視災禍;這災禍常常等待滑腳的人。
6 強盜的帳棚興旺,惹神的人穩固,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。
7 你且問走獸,走獸必指教你;又問空中的飛鳥,飛鳥必告訴你;
8 或與地說話,地必指教你;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。
9 看這一切,誰不知道是耶和華的手做成的呢?
10 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他手中。
11 耳朵豈不試驗言語,正如上膛嘗食物嗎?
12 年老的有智慧;壽高的有知識。
13 在神有智慧和能力;他有謀略和知識。
14 他拆毀的,就不能再建造;他捆住人,便不得開釋。
15 他把水留住,水便枯乾;他再發出水來,水就翻地。
16 在他有能力和智慧,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都是屬他。
17 他把謀士剝衣擄去,又使審判官變成愚人。
18 他放鬆君王的綁,又用帶子捆他們的腰。
19 他把祭司剝衣擄去,又使有能的人傾敗。
20 他廢去忠信人的講論,又奪去老人的聰明。
21 他使君王蒙羞被辱,放鬆有力之人的腰帶。
22 他將深奧的事從黑暗中彰顯,使死蔭顯為光明。
23 他使邦國興旺而又毀滅;他使邦國開廣而又擄去。
24 他將地上民中首領的聰明奪去,使他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;
25 他們無光,在黑暗中摸索,又使他們東倒西歪,像醉酒的人一樣。」
經文: 「 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,以及他一切所有的嗎?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賜福,他的家産也在地上增多。」 約伯記 1 : 10
「 賞賜的是耶和華,收取的也是耶和華。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。 」 約伯記 1 : 21
「 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裏得福,不也受禍嗎?」 約伯記 2 : 10
最近在經曆生命中的低谷,感謝神就及時把《約伯記》這卷聖經給我,讓我重新認識祂。
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的環境中,會常常覺得自己有自行其是的主權。我們無法接受事情超出自己的掌控,因為潛意識裏,我們還是認為自己是神,我們無刻不在的掌控欲都在向世界宣告“我是神”,周圍人都理當聽“我”的,仿佛我們是靠著自己栽種、修理、看守。我們卻不思想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神無形的手在為我們設立籬笆,在暗中保護我們,而保證了“我”的葡萄園的安全。當神將籬笆撤去時(賽5章),我們就開始憤怒,忘記了葡萄園本來就是神的。栽種用的泥土是神給的,修理的工具是神給的,看守的能力也是神給的,一切本來都是神的賞賜。約伯是我們很好的榜樣,他深知這一點,所以約伯說:“賞賜的是耶和華,收取的也是耶和華,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。”(伯1:21)“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裏得福,不也受禍嗎?”(伯2:10)
許多時候我們就是無法謙卑接受“神人有別,神在掌權”的事實。在詩篇中有非常多顛覆性的轉折,從絕望失落忽然充滿盼望,其中的轉折點常常是因為詩人憑著信心瞥見了神才是主人,神才有真正的權柄,便得了安慰,有了盼望。
對今天的各樣的難處,無論是疫情、工作、生活、環境,我們如何反應?焦慮不安?驚慌失措?還是平靜喜樂?我們是和世人一樣六神無主?還是六神有“主”?我們是否依然相信神一切都知道,祂依然在掌權?
我們要知道,神所賜的平安,非世人所賜的平安,神的平安才是終極且穩固的安慰! 就像主耶稣所說的:“我留下平安給你們,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。我所賜的,不像世人所賜的,你們心裏不要憂愁,也不要膽怯。”(約14:27)
感謝神,祂通過聖經反複向我們提醒:“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,就是神的兒子耶稣,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。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,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,與我們一樣,只是他沒有犯罪。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,為要得憐恤,蒙恩惠,作隨時的幫助。”(來4:14-16)
主啊,我相信祢掌管一切,我願意凡事單單信靠祢,但是我信不足,求主幫助!
—— 良善小組 孫鴻文